最近看了个故事,给我干沉默了。
一个叫叶善定的医生,民国那会儿的。家里穷,放牛娃出身,但就是嗯读,死磕自己,从夜校读到医学博士,精通七国语言。这种人放今天,不说人中龙凤,起码也是各大厂抢着要的S级人才,年包后面得带一串零。
然后战争来了,淞沪会战,上海成了地狱。
他干了什么?他没跑,没躲,更没想着怎么发国难财。他带着一百多号医护人员,直接冲进了枪林弹雨里救人。他看着自己读过书的学校被炸成废墟,看着满目疮痍的上海,一个读书人,一个靠手艺吃饭的医生,心态崩了。
然后他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匪夷所isca的决定——他拿起相机,成了战地记者。
在飞机轰炸的间隙里拍,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拍,拍日寇的罪行,拍战争的真相。被特务盯上,挨了冷枪,老婆把他锁在家里,他翻窗户出去继续拍。
这叫什么?这叫拿命在搞“内容创作”。
他拍的照片,没地方敢发。最后《新闻报》一个叫严独鹤的主编拍板,问他敢不敢署名?叶善定直接把真名甩上去。这批照片登出来,直接引爆了舆论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这才哪到哪。
他自己开了个药房,叫和平药房,实际上是新四军的战时医院。为了救战士,他一个内科医生,硬是在自己身上做实验,把自己逼成了外科高手。盘尼西林这种战略物资,他高价买,钱不够,就把家里的金条全砸进去。
讲白了,这就是在用身家性命给理想“氪金”。而且这氪金,没有首充奖励,没有月卡返利,氪进去的,就是一条命。
后来家产败光了,他又开了个诊所,继续赚钱,继续往前线输血。最后被日本人抓进了“76号”魔窟,老虎凳辣椒水电刑全套服务,硬是没撬开他的嘴。两个月后放出来,人已经废了,身体彻底垮了。
可他还在干。抱病去香港筹钱,跑大半个中国疏通药品运输线,最后积劳成疾,1946年吐血而亡,年仅41岁。
故事讲完了。
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?因为每次看到游戏圈里某些人哭天抢地,我就想把这个故事甩在他们脸上。
真的,这事儿就离谱。
1. 论“牺牲”:你的为爱发电,和他的为国捐躯
现在游戏圈最喜欢讲一个词,叫“为爱发电”。
独立开发者说,我抵押了房子,不吃不喝三年,就为了做一款我梦想中的游戏,这是为爱发电。
大厂制作人说,我们团队996连轴转,连续熬夜几个月,为了一个新版本的顺利上线,这也是为爱发电。
玩家社区的MOD大神,免费汉化,自制补丁,优化体验,更是纯纯的为爱发电。
听起来都很悲壮,很动人。但每次听到这些,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直到我看到了叶善定的故事。
他的“发电”,是用自己的命做燃料。面对的是真枪实弹,是会死人的。我是说,真正的死亡,不是你游戏角色读个档就能复活的那种。他散尽家财,不是为了一个项目的流水,一个漂亮的财报,而是为了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的存亡。
说真的,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的事儿。
当一个游戏制作人,因为项目被砍,在社交媒体上痛哭流涕,说自己的“孩子”死了。我能理解他的痛苦,但他的“孩子”死了,他最多换个工作,换个赛道。而叶善定这样的人,是真的会死。他的牺牲,背后是家破人亡。
所以,别再轻易把“牺牲”这个词挂在嘴边了。你为了一个皮肤的流水熬的夜,和人家为了救人命熬的夜,性质完全不同。你为了赶工期吃的苦,和人家为了躲避追捕吃的苦,也根本无法相提并echelon。
很多时候,我们所谓的“牺牲”,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行为,是一种商业投资。它有风险,有回报预期,是一场可以计算得失的赌博。
而叶善定的牺牲,是一场没有胜算,却义无反顾的奔赴。
2. 论“内容”:你的PPT画饼,和他的血肉底片
叶善定拿命拍下的103张照片,是什么?
是那个时代最真实、最残酷、最无可辩驳的“内容”。每一张照片背后,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,一段被毁灭的日常。这些内容没有加滤镜,没有做后期,更没有为了迎合市场做什么“用户调研”。
它的唯一目的,就是记录真实。
现在我们游戏圈的内容是什么?
是精心制作的CG预告片,每一帧都燃烧着经费,但实际游戏画面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。
是制作人访谈里画出的大饼,各种宏伟的构想,各种改变世界的承诺,但游戏上线后,承诺兑现了多少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(当然,这只是我个人看法,不爱看可以去玩连连看)
是商店页面上那些经过专业摄影和PS的“实机截图”,专门挑最好看的角度,用最完美的光影,告诉你我们的游戏世界多么牛逼。
玩家花钱买的,常常不是游戏本身,而是对这些“内容”的想象。然后,一次又一次地被现实打脸。
叶善定用相机记录罪行,是为了让人记住历史,是为了唤醒麻木。他的内容,是在创造价值。
而我们现在很多游戏宣发,本质是在创造信息差。用华丽的包装,掩盖产品的不足,用情绪的煽动,刺激用户的消费。这不是创造价值,这是在收割价值。
当你的游戏还在用油腻的师姐和夸张的特效,去刺激玩家最原始的生理冲动时,有没有想过,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内容,往往是最朴素,最真实的。
就像那103张黑白照片。
它们不酷,不炫,甚至充满了噪点和模糊。
但它们比任何4K HDR的CG,都更有力量。
3. 论“氪金”:你的商业闭环,和他的家国情怀
叶善定为了支持抗战,把金条都换成了药品。这是一个单向的、纯粹的付出。
游戏里的氪金是什么?
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商业闭环。
从首充礼包,到月卡基金,到战令通行证,再到各种限时卡池和UP活动。每一个环节,都是由一群高智商的数值策划、心理学家和市场专家,精心为你设计的消费陷阱。
他们研究你的心理,利用你的不甘、你的虚荣、你的攀比。他们用概率和随机性,给你创造出一种“下一次就能出货”的错觉。他们用沉没成本,让你无法轻易弃坑。
这不叫氪金,这叫“行为设计学”。
叶善定做诊所,开药厂,赚钱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——救国。他的商业行为,服务于他的理想。
而现在很多游戏的商业模式,理想是服务于商业的。所谓的“IP”,所谓的“情怀”,所谓的“梦想”,很多时候都只是商业变现的工具而已。
当一家公司一边裁掉为游戏付出青春的老员工,一边给高管发着天价分红,然后告诉你,我们做游戏是为了“梦想”……
这种梦想,廉价得让人想笑。
当一款游戏,把所有的聪明才智,都用在了如何让玩家更丝滑地掏出钱包,而不是如何让游戏更好玩上……
这种聪明,卑劣得让人不齿。
我们这个行业,从来不缺聪明人,不缺技术天才,不缺商业鬼才。
我们缺的,是叶善定这样的人。
缺的是那种,明明可以靠手艺过上优渥的生活,却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的傻子。缺的是那种,明明知道做了也可能没用,但还是要去做的疯子。缺的是那种,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,心中装着更大世界的人。
这是一种真正的侠气。
不是游戏里那种穿着华丽时装,拿着+15神器的“大侠”。而是在现实的泥潭里,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。
我不是说做游戏的人都应该成为圣人,都得毁家纾难。商业就是商业,赚钱不寒碜。
但至少,在夜深人静敲代码的时候,在会议室里激烈争吵的时候,在看着后台流水数据的时候,能不能偶尔想一想,我们做的这一切,除了让财报更好看一点,除了让老板换一辆新车之外,还有没有那么一点点……超越商业本身的价值?
能不能让一个孩子,在玩过我们的游戏后,对历史多了一分敬畏?
能不能让一个社畜,在疲惫的一天后,感受到一丝真诚的温暖?
能不能让一群陌生人,因为我们的作品,建立起一份纯粹的友谊?
如果能,那我们熬的夜,掉的头发,才算没有白费。
否则,我们和那些生产线上拧螺丝的,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?
无非是,我们的螺丝,看上去更光鲜亮丽罢了。
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。
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