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造太阳竞赛白热化 中美谁将点亮终极能源之光
核聚变。这束源自太阳核心的能量。正被人类握入掌心。2025年。一场无声的能源革命加速推进。中国BEST装置启动总装。美国SPARC破土动工。这场关乎未来的赛跑。胜负几何?
终极能源为何令人痴迷
想象一下。一升海水蕴含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。这就是核聚变的魔力。它与当前核电站的裂变技术截然不同。裂变是重原子分裂。产生长期放射性废物。聚变则是轻原子结合。如氘和氚。生成无害的氦气。能量密度极高。燃料近乎无限。海洋中的氘够人类用上100亿年 。更重要的是。聚变反应堆本质安全。条件失衡反应即终止。绝无熔毁风险。然而。驾驭上亿度的等离子体如同束缚一颗微型太阳。地球上没有任何材料能直接接触这团“火球”。这就是托卡马克装置的用武之地——用强大磁场将其悬浮于真空之中。
中国:系统布局与工程突破
中国的策略稳健而清晰。2025年。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在合肥开启工程总装。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。它目标明确:2027年验证能量净增益。2030年演示发电。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。力争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。BEST并非孤例。它是中国聚变能“三步走”战略的关键一环。其底气源于深厚积累。EAST装置在2025年初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。再次刷新世界纪录。中国还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。承担了ITER近75%的研发任务。其贡献被ITER组织总干事誉为“至关重要”。技术路线上。中国呈现多元化探索。除了主流的氘氚路线。新奥集团等企业正攻关氢硼聚变路线。该路线原料更易得。且发电效率理论上可达90%以上。
美国:私营创新与强磁场技术
美国的力量则更多涌动于市场。2025年。由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公司开发的SPARC项目启动建设 。其技术核心在于利用高温超导磁体产生前所未有的强磁场。力图在更小的装置体积内实现更高的聚变功率密度。目标是2030年代初建成一座可发电400兆瓦的商业原型机。满足约15万户家庭用电。美国政府也在为其铺路。通过《聚变能源法案》简化商业核聚变装置许可流程。并投入资金支持研发。然而。美国也面临挑战。美媒指出其在工程推进速度和部分供应链上相较于中国存在压力。有美国公司CEO坦言。“中国在先进材料研发领域的投资是美国的10倍”。
谁更强?一场不同维度的竞赛
评判领先者并非易事。这更像是国家意志与市场创新的对决。中国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。国家长期稳定投入。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和庞大的人才梯队。工程化推进速度快。系统性目标明确。美国则胜在创新活力。私营资本活跃。技术路径多样。在高温超导磁体等前沿领域追求颠覆性突破。某种意义上。这场竞赛是互补的。它共同推动着人类向终极能源迈进。当前共识是。示范堆有望在2030年前后亮相。而真正的商业化发电。乐观预计将在本世纪中叶成为现实。
答案或许并不唯一。但可以肯定的是。那个曾遥不可及的“人造太阳”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。照亮人类未来的能源版图。
#热点观察家#
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